珠海本土网,每日更新最新珠海新闻! 收藏本站
您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国内经济 >

“野鸡大学”数量攀升至381所 愿者上钩还是信息不对称?

标签:大学 市场 需求 需要 野鸡  日期:2017-09-13 03:38
黑名单热传,为什么只发,顺便说一句,对于第一类,也是因为这极大地增加了市场的信用成本和摩擦成本,对于第二类,从而迎合市场的,说明它是有市场的,相关的灰色产业链逐步形成汇聚成生
  高考结束的这几天,一份被权威部门发布的“野鸡大学”黑名单热传,提醒考生不要上当受骗。两年前,媒体曾经整理出210所“野鸡大学”,如今则攀升到381所,可见已成痼疾。

 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。“野鸡大学”一直存在,行情渐长,群众有些不明真相了:如果是合法注册,举国“污”之就难以解释。如果是非法和违法的,为什么只发“安民告示”而不按图索骥予以整治?仿佛政府部门对“野鸡大学”无可奈何,只能让老百姓自求多福。

  所谓“野鸡大学”,也称“文凭工厂”,大抵可以分为两类:一是纯属诈骗,往往为不具招生资格、没有办学资质、涉嫌非法招生的虚假大学;二是“周瑜打黄盖”,它们虽为合法机构,文凭尽管不被社会认可,却仍能派上用场。写到这里,唐骏又要躺枪。环球同此凉热。顺便说一句,国内的“野鸡大学”主要是愿者上钩,国外的“野鸡大学”则更多是信息不对称。

  对于第一类,监管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来,当前的整治手段不免失之于软,才使得诈骗门槛如此之低,吸引到越来越多的骗子增加“供给”。我们不能坐视这样的“野鸡大学”星火燎原,这不仅是法治所不容,也是因为这极大地增加了市场的信用成本和摩擦成本。对于第二类,则需要对症下药,因为它们并不完全是虚假办学,甚至不乏是颇为正规的民办学校,只是环境太过逼仄,底线不断被拉低,从而迎合市场的“恶趣味”需求。

  一个东西,生生不息,总是有道理的,哪怕是“歪理”。如今“野鸡大学”泛滥成灾,说明它是有市场的,而这个市场又暗合我们社会经济结构运行中的某种隐疾。对于“野鸡大学”,不明真相的少,心知肚明的多,更有趋之若鹜的。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,要的就是这张假文凭,而这背后又是“学历社会”的深层折射。因此,在一定程度上,这也是个供需问题。在报考、升职、考核、入户等利益驱使下,各怀鬼胎,“各取所需”。野蛮生长之下,相关的灰色产业链逐步形成汇聚成生态系统,这也使得未来的矫正成本水涨船高。

  市场有很多需求,如果一一满足,就无所谓公序良俗和道德法律了,所以讲道理不能动辄援引“市场需求”。那些不能迎合的市场需求,有些是明令禁止的,比如走私和贩毒;有些是晦暗不明的,它可能是个好的商业模式,却是利用了人性的弱点,比如脑白金们;有些则是服务于潜规则,比如“野鸡大学”的假文凭或注水文凭。斩草容易,除根很难,这往往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,需要监管风暴治标,也要顶层设计治本。对此,我们既需要有决心,也需要有耐心。

最近更新
热门排行
推荐阅读